沈卫国:参与和见证我国航天事业众多重大成果

 【中国机床商务网 机床上下游】蓝天与翅膀是对人类永恒的诱惑。从第一个人类抬头看到蓝天飞鸟,到身上绑着翅膀模拟鸟的飞行,到莱特兄弟发明第一架飞机,再到习以为常地乘坐飞机,人类终于把延续了百万年的这种莫名思维刺激,变成了现实的满足感。中国人有着同样冲动的飞天欲望,且还有更炽烈的梦想——拥有自主设计、生产的大飞机。
 
  不久前,第一架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有一个崇明人就在现场见证了这个历史时刻,他就是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国商飞)总经理助理兼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简称上飞公司,负责C919总装)总经理沈卫国。
 

沈卫国:参与和见证我国航天事业众多重大成果
 
  万里长征之始
 
  “首飞那天我和中国商飞的领导,还有上飞的同志们都在场。当天天气不好,对飞行有一定影响,不过,我心里是有底的、有信心的。”沈卫国一米八几的大个子,身材魁梧,头发半白,说起话来平静温和。他说,当时大家都很激动,他倒是相对没那么激动,因为他心里明白,C919从总装下线到首飞成功,虽然关键的几步都攻克了,但只是万里长征的开始,之后,还要适航取证、交付客户、运营维护……要取得最终成功,C919还需要闯三关:试飞关、市场关、服务关。“所以,我们不能懈怠,还要继续奋斗。”
 
  浦东祝桥镇,浦东机场以南的一片占地4000亩的区域,就是上飞的总装基地。“以前,这里是一片芦苇荡,新建厂房有难度,其中一间厂房打了2000多根37米高、40厘米见方的桩。在这里建基地,是混凝土的活干出了机械加工的水平。”沈卫国说,“比如,200米范围内2根钢轨间上下误差不能超过0.5毫米。”虽然地质不合适,地理优势却很明显。飞机造好后,可以直接拖到跑道上试飞,浦东机场的第五跑道专门为国产大飞机预留了“展翅空间”。
 
  总装厂房长300多米、宽近80米。在新的生产系统下,工人工作起来更容易且更安全,零件和工装能够在他们需要时及时精确地送达。不过,在沈卫国看来,在这过程中,考验更多的,是管理能力。“十多家系统供应商、成百上千件系统成品,管理难度很大。最难的是按照节点、计划、需求实现精确配套。比如,要求有个部件下午5点到工位,早一分钟晚一分钟都不行,能不能做到?我们要积累很多数据,不断验证工艺流程有没有问题,如果出了问题,就要快速找到源头、及时解决。”
 
  车间有时候是车间,有时候是办公室,也是食堂。C919总装期间,沈卫国和上飞的同事们一样,在车间现场办公,办公桌、电脑、材料都搬了过来,一起研究解决问题,一起吃饭。“上午的活干完,先去吃个饭,回来继续干下午的。”沈卫国回忆,“会战”期间,公司为一线职工提供“送餐到现场”服务,把食堂“搬”到了车间。“浦东基地太大了,从车间到食堂,走走要10分钟,等通勤车又要候着时间,时间太宝贵了,一分一秒都不能浪费。”当时,后勤餐饮系统为一线职工提供午餐、晚餐、夜宵及“夜夜宵”,四菜一汤,半年里累计超过46000份。
 
  大国重器之魂
 
  大国重器,通过大飞机等多维度战略发展平台,“中国创造”已经在跟全球顶尖创新体系对标,而实现这些突破的众多功臣中,就有沈卫国和上飞的“工匠”们。
 
  在上飞,沈卫国最佩服的几个人中,有一名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高级技师——胡双钱,现为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主要负责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零件生产、C919大型客机项目技术攻关及青年员工的培养。这位体型偏瘦、头发花白、发丝间夹杂着零星铝屑的老师傅,37年里加工数十万件零件,没有出过一件次品。2015年5月2日,他成为央视“五一”特别节目《大国工匠》第四集的主角。
 
  “很幸运,我们能有这样一位师傅。”沈卫国说,能够研发大型客机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在现代工业体系顶端的产业里,手工工人虽已越来越少,却不可替代,即使是生产高度自动化的波音和空客,也都保留着独当一面的手工工匠。胡双钱就是这样一位在中国航空制造领域有着高超钳工技艺的手艺人。
 

胡双钱
 
  “急难险重任务找胡师傅肯定没错。”沈卫国说,在胡双钱的精心培养下,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的青年职工们很快成长起来,“航空工业,要的就是精细活。光自己努力还远远不够,要把手艺传下去,让越来越多的人为祖国民机事业贡献力量。”37年如一日,守望大飞机,胡双钱这种安下心来、全身心投入大飞机事业的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航空人。
 
  除了像胡双线这样的“大国工匠”、全国劳模,上飞还有无数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吃苦奉献的人。比如,有人一昼夜往返西安与上海,出差去技术“救急”也不耽误本职工作;有人准备工作做了30个小时,只为不足10分钟的完美作业;有人连续一个月不回家,只为完成总装任务;有人大冬天在油箱里工作,只穿一件夏装,还热得汗流浃背,他们咬牙坚持,只为了大飞机横空出世;有人随身携带一台小相机,对于在现场发现的影响产品质量的隐患,一一拍照记录,并做统计分析、总结,再发给相关车间,避免相同问题的产生;还有人,10年间数度拒绝永久居住新加坡的机会,回国参与大飞机研发……这一连串醒目的时空坐标,定位了一批长期在各自岗位上奋斗、钻研、追求、奉献的人,为我们勾勒出C919首飞成功的轨迹。
 
  正如总装车间墙上那十六个醒目的大字:长期奋斗,长期攻关,长期吃苦,长期奉献,在鲜艳的五星红旗照耀下,熠熠生辉。
 
  强国兴邦之梦
 
  都说大飞机是中国人的梦,沈卫国从小也有梦想,和航空还颇有关联,而在2008年来到中国商飞之前,他已经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了35年。
 
  1961年,沈卫国出生在崇明港沿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学习优异,性格沉稳。父母给他起名“卫国”,希望他将来卫国兴邦,那个年代,很多父母都这么想。中学时代,沈卫国很想当兵,能够开飞机、弄大炮,但后来,他知道了比那威力更大的武器——火箭和导弹,就此萌生了造火箭的梦想。
 
  1978年恢复高考,沈卫国幸运地成为当时第一批大学生。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沈卫国开始了流体传动及控制专业的学习。“规定严格,功夫到家”是母校的校训。那时,全国上下百业待兴,追求民族富强的愿望十分强烈,而在哈工大,以孙家栋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老校友那种为国防事业、航天事业拼搏的精神,几乎成为学生的一种信仰,这种信仰,同样激励着沈卫国发奋图强。
 
  大学里,年轻人喜欢看体育比赛,沈卫国也不例外。但让沈卫国和同学们窝火的是,一些精彩的国际比赛,有时候还没转播完,就因时间问题信号中断了,只因当时我国的电视转播技术落后。既“窝火”又“憋着一股劲”,沈卫国和同学们下决心,早晚要自己造出更先进的卫星,用推力更大的火箭送到太空。
 
  1982年7月,沈卫国怀着满腔热情投入了航天事业的怀抱。35年间,沈卫国先后在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工作。期间,参与和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许多重大成果。2003年10月15日,沈卫国在甘肃酒泉亲眼目送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飞向太空,这是他这么多年来,称得上最激动的一次。
 
  2008年,中国商飞成立,沈卫国被召唤到新的工作岗位上;2012年2月,于上飞公司任职至今。2014年5月23日,沈卫国和同事们真的激动了。那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商飞设计研发中心考察,登上了C919铁鸟综合试验台、展示样机,还与研发中心的科技人员亲切交流并提出期望。“总书记给了我们莫大的鼓励,当时我们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早日让我们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机翱翔蓝天。”沈卫国说,制造大飞机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航空梦,为了大家共同的梦想,只有拼了。
 

沈卫国:参与和见证我国航天事业众多重大成果
 
  崇明四面环水,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一批航海家。没想到的是,在航天航空领域,也有不少出类拔萃的崇明籍人士。沈卫国在谈及他们时,发自内心地自豪,他们为了梦想,一代又一代地接力,奋斗不息。原来,人类渴望投入大海怀抱、飞向蓝天的原始冲动,放到哪儿都是一样的,而征服大海、征服太空的梦想,已进化成为人类基因的一部分,世世代代遗传下去,不达目的誓不休。
 
  (原标题:蓝天翅膀万里长征之始 中国的航天梦)
文章链接:中国机床商务网 http://www.jc35.com/news/detail/6484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新闻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
电话

13928227857

返回顶部
我公司专业生产各种标准电动平台,电动缸,伺服控制系统等。部分产品现货供应,欢迎广大客户前来订购!